“城市大脑”如何建设, 各城市又可以抄作业了

2021-04-25 539

打造城市大脑的“空间中枢”  杭州挂出“空间智治”数字化改革作战图

近日,杭州市“空间智治”数字化改革大会召开,围绕建成省域领先的全市域“空间智治”数字化平台,大会作出了基于破解当下全市空间治理难题、优化资源配置的动员和部署,并挂出了详细的空间智治改革“作战图”。“通俗来讲,实现‘空间智治’,就是依托新一代实景三维、遥感、大数据和BIM、CIM技术,将当前全域规划和自然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并叠加人口、法人、经济社会、交通等各个部门的数据,实现人、地、楼、房、企等基础信息关联,建成虚实交融的‘三维数字孪生杭州’。”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将实现为规划编制实施、空间资源要素配置、项目审批落地、自然资源管理等数字赋能,持续提升杭州全市域治理现代化能力。 

微信图片_20211216181620.jpg

根据大会部署,杭州将在2021年底前,依托全省统一的网络、数据、安全等基础支撑体系,搭建形成杭州市“空间智治”数字化平台“4+X”框架体系。“4”即“空间智治”一数据库、一张图、一工具箱和一平台,“X”即优化规划统筹协同、智慧读地供地、“土地码”协同审批、地灾风险防控、不动产登记全域一体化通办、耕地云监管等多个场景的创新应用。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通过建立杭州城市三维信息模型,打造成为城市大脑的“空间中枢”,构建一系列服务于部门高效履职、服务群企生活的智能化“工具箱”,赋能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五大综合应用。


智慧校园有多聪明?

带你体验浙大城市学院里的一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钉钉进行健康打卡;上午,来到智慧教室上课,教室门口的电子屏幕上,就可以看到电子课表和教室预约情况;中午,来到食堂,菜品托盘放置在智能结算台上,人脸识别就能支付;下午,想去图书馆自习,打开图书馆座位预约系统查询座位资源。在浙大城市学院,数字化赋能校园,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不少改变。


杭州未来社区数字社会怎么建?

“未来社区数字社会建设金点子及百个应用场景上线发布会暨第九期创建研讨沙龙”在杭州举行,剧透了接下去的工作目标。未来社区不只是造房子,造社区,“一心三化九场景”更关注的是居民的生活。未来社区将依托城市大脑和所需的数据、服务,开发赋智于社区服务平台的“邻系列”智慧服务应用,比如“邻里停”“邻里通”,未来还将增加“邻里住”等。发布会上,“错峰停车”“医疗资源共享”“精准画像”“邻里医生”“融合型数字社区”等20个金点子正式公布,并由阿里巴巴、华为、海康威视、华数传媒、绿城等有志于社区数字化开发的市场主体,一对一结与这些金点子“结对子”。现场,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台2.0的百个应用场景正式上线。作为支撑未来社区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全新迭代的2.0版智慧服务平台坚持“全景式、立体化”迭代升级,按需丰富社会事业、居民品质生活服务等服务内容,大大降低了数字建设成本,推动应用场景迅速复制推广,让老百姓尽快获享数字化改革的红利。

据悉,目前已有百家市场主体实现对接,近100款多跨高频应用上架。

微信图片_20220921170926.png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咨询部主任吴前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批“百个应用”只是第一批高频应用,根据众智·慧大家—未来社区数字社会”活动的广大区居民反馈意见,以及从市场主体现有的技术积累和案例提炼出来的,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应用上架。“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数字化改革的要求,通过跨部门协同打通横向壁垒,实现纵向贯通,进一步提升社区数字化建设成效,打造更贴近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平台。”吴主任表示。


河北雄安“城市大脑”这样打造

数字城市是河北雄安的一大特点,需要依靠城市计算中心的数字引擎来支撑正常运营。雄安“城市大脑”——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预计2022年完工并投入使用。

微信图片_20211216181522.jpg

从智慧路灯、智能井盖、智慧泊车,到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对“千年秀林”的网上监管,再到随处可见的智慧工地;从运用区块链技术,再到试点数字人民币……自雄安新区设立,“数字雄安”智慧基因的植入无处不在。与其他城市不同,“数字雄安”从规划、设计到建设,需要引入大量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这些手段所需的大数据、云计算、超算等技术支撑,都将承载、储存在雄安超算中心。项目运营后,雄安新区将通过搭建统一的云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整体资源的按需分配、弹性服务和统一管理,满足新区政府单位、企业、个人对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的业务需求,支撑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精准扶贫、人口信息库、企业信息库、地理信息库、经济数据库、物联网等应用,推动雄安新区政府及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因此,该项目也被称为“雄安智能城市之脑”。未来,新区城区内将试运营无人驾驶。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城市大脑第一时间就能感知到,并给予实时交通数据进行推演,给出不同疏导方式的推演结果。有了推演结果,城市大脑智能决策技术就能实现大规模优化调度和自主决策。数据显示,投入运营后,雄安超算中心将拥有3600个设备机柜,达约2PFLOPS(FLOPS是floatingpointoperationsper second的英文缩写,是指每秒所执行的浮点运算次数。1PFLOPS等于1千万亿次浮点指令/秒)峰值计算能力,并满足2035年左右新区建设所需信息化数据需求。


成都:做强“城市大脑” 做细“神经末梢”

暴雨降临,怎样防止城市“观海”;干燥季节,如何避免火灾发生;地震发生,怎样提前规划足够的避险空间……这是成都正在建设智慧韧性安全城市中的一部分。作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的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通过做强“城市大脑”,做细“神经末梢”,完善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数据共享,提升成都这座城市的抗风险能力。

微信图片_20220921171051.png

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成都将建设自然灾害预警平台和“一张图”决策支持系统,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实效性。“其中将新建、改造地震监测预警台站46个,地震预警终端将覆盖人员密集场所及重点区域,实现地震监测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80%以上。”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在全市人员密集场所、重点区域安装208套地震预警接收终端。其中包括都江堰中学等30所中小学被列为国家地震预警项目应用单位。“同时力争实现电视或手机APP及时接收地震预警信息的功能,实现地震监测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80%以上。”

此外,成都还规划建设了23个一类应急避难场所和一批简易应急避难场所,实现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未来将加快推进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沱江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积极推进市政排水管网重大病害防治。推进市级防灾减灾主题公园建设,构建“1+ N”防灾减灾体验中心,提升市民安全素养。

下一步成都将系统性推进安全生产、治安防控、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等智能感知网络建设,构建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城市感知体系。迭代完善“城市大脑”信息系统,做强通达市、县、镇、村、小区各级“末端神经”,打造城市管理智能便捷应用场景。全覆盖开通应用“社智在线”平台,实现智慧安防小区覆盖全市。建成智慧急救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智慧应急平台,实现城市运行全天候管理。完成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搭建,实现城市运行“一屏观、一网管”。